听说,雪景与温泉更配哦

图片


文章来源:公众号“中科院地质地球所”(ID:dizhidiqiusuo)


寒冬倏忽而至,伴随着北方的一场大雪,朋友圈里也充满了打雪仗、堆雪人的动态。白雪飘零,纯净轻盈,美不胜收。如此的一场冬雪,要是泡着温泉欣赏,在水雾弥漫中看雪花漫天飞舞,感受冰与火的交融,那一定是绝佳的享受。

图片

图:加拿大切纳温泉,人们在温泉中欣赏雪景


我国的温泉洗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西周王褒温汤碑即有"地伏硫磺,神泉愈疾"的记载。


《水经注》根据温度将泉水划分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炎热奇毒”;


李时珍《本草纲目》首次将泉根据温度和所含矿物质的不同划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并将温泉作为药引。

图片

图:《本草纲目·水部·温汤》记载,温泉主治“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


不过,在古代,泡温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一般是皇家贵族的特权。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与唐玄宗沐浴的华清池地区,从西周开始就是历代帝王修建行宫别苑、泡温泉的地方;


北京的小汤山地区温泉广布,从明清时代起,成为帝王的寰游禁地。乾隆皇帝在此修建了“汤泉行宫”,并御笔题词“九华锦绣”,至今遗迹犹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这里建立了小汤山疗养院,用于温泉疗养,疾病康复。

图片

图:华清宫海棠汤遗址,是杨贵妃的专用汤池。汤,在古代指的就是热水。


温泉理论可以治病,这是真的吗?


的确,由于温泉一般在地下循环深度较深、时间较久,且温度较高。因此,往往能够溶解更多的矿物质。其中,偏硼酸、氡、硫化氢等物质有医疗价值。


泡温泉,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等功效。同时,泡温泉也可以缓解疲劳、舒畅身心、增强体质。


小汤山温泉疗养院已积累10余万温泉理疗病历统计,温泉理疗对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病、呼吸系统病等共30个病种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1]


那么,什么地方会有温泉呢?


我国温泉数量多、分布广。其中,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的温泉分布最多,广东省和福建省其次,但按照分布密度来算,台湾省则位列第一[2]。这些温泉,大多分布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如火山、地震带、断层附近。

图片

图:我国温泉分布图[2]


华清池、小汤山温泉,它们都位于断层带上,地下深处的温泉水,沿着裂隙一路向上,把地球深部的热量带给了我们。


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区域,受构造运动挤压,地温梯度较大,在地下较浅的位置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温度,因此这里温泉广布。有些温度甚至超过100℃,从地下喷涌而出。

图片

图:青藏高原地区,常常可以见到地下喷涌的热泉。


长白山地区,火山孕育的能量体现在温泉水的沸腾中,即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也蒸腾着滚滚的热气。

图片

图:长白山温泉,冰天雪地中,沸腾依旧。


问题来了,如果地上没有温泉出露,那就泡不了温泉了吗?

当然不是。


想要在没有温泉出露的地方泡温泉,首先要知道地温梯度的概念。从我们的地面往下,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层的温度也在增加。


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的值,就叫做地温梯度。一般来说,地壳的平均地温梯度在25℃/km,也就是说,深度每增加1000m,温度就增加25℃。


知道了这一点,想要开采特定温度的地热水,只需要把井打到特定的温度就可以了。


譬如我们想泡个40℃的热水澡,浅层地层的温度是15°C的话,就需要打一口1000m 深的井。


当然,考虑到打水过程中的温度损失,我们可以适当打的深一点。打上来温度高点也没关系,兑点凉水不就成了嘛!


问题又来了,如果地下没有水怎么办?还能泡“温泉”吗?

答案也是可以的。


虽然地下没有水,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一定会变热。这样的地热资源,我们称之为“干热岩”


通过打一口“注水井”,把凉水注入地下,然后再打一口“抽水井”,把热岩加热后的水抽出,就可以实现“温泉自由”了。


但目前,这一技术尚不成熟,是很多研究人员努力攻克的方向。

图片

图:干热岩地热开采示意图


其实,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地热能源不仅仅能用来洗浴泡澡,还有更多用处。


利用地热水,我们可以实现冬天的“暖气自由”,不耗费一点燃料,就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同时,它还可以用于农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让我们即使在寒冷的北方,也可以丰收饱满的热带果实,吃到新鲜的热带水产。

图片

图:10月16日,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园,柠檬长势正旺。(作者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温泉不再仅仅是皇族权贵的享受,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你还等什么?趁着绝美的雪景,快去云雾缭绕中,泡一泡温泉吧!

注:未经标注的图片,均来自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郑克棪. 地热:来自地下的热能[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9(26-36)

[2]廖志杰. 青藏高原及周边温泉和地热能[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5-11)


编辑:万鹏

美编:蒋青青

校对:刘淇郡


编辑:书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