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奔走田间的“土医生”被央媒点赞了!

扬州大学 2021-12-03 09:16
图片

12月2日出版的

《光明日报》头版

《一群奔走在田间的“土医生”》为题

报道了我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青年党员

服务乡村

为农田“把脉开方”的事迹

图片


初冬霜寒,大地苍黄。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乡的蔬菜基地绵延近千亩,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师生正在给土壤做“体检”。这是来自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青年党员,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土医生”。2017年至今,每逢换季,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为农田“把脉开方”,原本“绝产”的土地也因此重获了绿色希望。

医生虽“土”,本领不小!这是全国首个致力为“患病”土地问诊治病的公益团队,也是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本党支部之一。成立至今,团队将支部“搬”到田间地头,以党建强基铸魂,在实践中淬炼真知,足迹遍布全国350余个村庄,依托专业知识帮助6000余户农民,累计修复农田20000余亩……党员们“点土成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交出了一份抢眼的“青春答卷”。

支部搭桥,打通“兴农壁垒”
入秋以来,蔬菜价格渐涨,南蔡乡的种植大户蔡以凤乐开了花。他是村里资深的大棚种植户,但在4年前的今天,他却急得直冒汗。当时,家里30亩大棚突然“绝产”了,连种三季蔬菜都颗粒无收。眼看所有付出付之东流,他一气之下种了一茬草,结果连草都不长。
是什么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寸草不生?
当年11月,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来到苏北实习,见到了一筹莫展的蔡大伯。专攻土壤修复的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对农田进行了采样化验。结果发现,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超标近20倍。
“这是典型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现象。”学生党员吴晶介绍说,大棚缺少雨水淋洗,肥料等随蒸发水移到土壤表层,日渐在表层积累。农民不明所以,通常会加大施肥量,结果就会陷入“越施肥越不长,越不长越施肥”的怪圈。
耕地“营养过剩”是农业生产实际与科技推广应用之间脱节的一个缩影。这次经历也让吴晶发现,乡村振兴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当前设施大棚、多膜覆盖等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在不少地区,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很难吃透新技术,不但没能从技术升级中获益,还在实践中吃尽了“哑巴亏”。
怎样打破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实施壁垒?吴晶琢磨着,高校有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是否可以依托专业型党支部,架起技术服务的“连心桥”?
他的想法得到了专业老师,时任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任钱晓晴教授的全力支持。2018年7月,师生们依托该支部成立了全国首个“土壤医院”公益机构,专门致力于农田土壤修复工作。

图片

▲“土壤医生”田间实践教学
4来年,团队辗转于田野、图书馆与实验室之间,走遍山区问诊、顶着烈日采样、熬过通宵实验……青年党员们把青春根植在广阔的大地上,一点点积累、一轮轮实验、一步步改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从无到有,搭建起门诊、化验、药房等部门,开启了专业化土壤公益诊疗服务。
党建铸魂,厚植“青春沃土”
立冬刚过,苏北地区已呵气成霜,田间温度更是降至个位数。但每到秋冬换季,都是耕地问题多发阶段,也是土壤障碍诊断与修复的绝佳时机。此刻正是“土医生”们最忙碌的时候。负责土壤样本采集的研一学生王婉露已连续在外工作半月有余。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的采样员竟是一名秀气的“江南姑娘”。
农业生产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行业,尤其是土壤采样与检测,更是每天“以土为伴”。但在该支部,几乎每个人都以“吃土”为荣。短短四年内,团队由最初9人发展到70余名本硕博一体化的党员攻坚团。更有40余名党员,毕业后毅然“以土为业”,投身农业生产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这群“95后”甚至“00后”对土地饱含深情?
早在团队成立之初,支部书记居静就有了将党支部建在社团上的构想。支部结合学科特点、行业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构建出“五色土”党建工作法,即将“红色基因”与“橙色公益”相融合,培育“白衣天使”聚焦“黑色土壤”修复难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学生给大地问诊,大地也滋养着学生成长。”居静介绍说,支部创新“三会一课”,引入情景式教育,将“情景党课”开设到田间地头,选派优秀党员在生产一线蹲点试验,把课题带到田埂上,开拓出以党建强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新局面。此外,支部常态化组织党员送科技下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0余场,在实践中厚植乡土情怀。

图片

▲支部在贵州进行土壤问诊与调研
4年来,党支部坚持“党建+实践+创新”一体化推进,激发出力行学以致用,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磁场。支部以“土壤医院”为载体,聚合校内外土壤修复的公益力量,辐射带动2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讲与科普活动中。党员们更是躬身力行,足迹遍布江苏、安徽、贵州、湖南等全国10多个省份,牵头开设10家地方土壤分诊所和1家土壤智慧诊疗中心,引领江苏省乃至全国农业绿色管理观念革新。
党员担纲,誓让“大地生金”
临近午夜,校园万籁俱寂。但扬州大学土壤健康研究所内却灯火通明。研究生党员马云正和导师王娟娟“把土问道”。常年从事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师徒俩”能够熟稔地分辨出几十种正在全国多地流行的土壤“病害”。
“土壤修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王娟娟介绍说,随着“土壤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响,线上线下前来问诊的农民络绎不绝,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土壤污染成因千差万别,修复技术与手段也不尽相同,很多受污染的耕地需要精准诊断、单独“开方”。
新时代的农业人才不仅要知农爱农,下得了田,更要能进得了实验室,打得开市场,挑得起大梁,强农兴农。
2020年底,在原有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州大学土壤健康研究所正式成立。“前院后所”的经营模式进一步细化了土壤修复流程。至此,以支部为中心,一条串联土壤诊断、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农业技术服务链条正式贯通。
4年来,“土医生”们围绕土地修复,跑遍了全国350余个村庄,采集分析样本近五千份,并建立了全国最为完善的样本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3类土壤改良产品,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完成土地20000余亩土地修复,让一片片原本枯萎的土地重生绿色希望,孕育出金色梦想。
深耕党建沃土,誓让大地生金。支部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先后获评第九届全国“母亲河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荣誉。团队1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9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32人次获得校级以上荣誉。
“成绩的背后是青年一代奋力担当的生动写照。”学院党委书记陈克勤回忆说,最远一次问诊是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偏远苗寨,青年党员们凌晨4点出发,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一个村镇,再去问诊、调研、解惑、传道、采样……无论是奔走在田间沟头,还是泡在实验室里化验分析,他们始终把党员的责任牢牢扛在肩头,以青春之我,唱响一支嘹亮的青春之歌。
(本报记者:苏雁    本报通讯员:张运)

图片

-yzdxzx-

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出品

编辑:王贵洲

素材来源:《光明日报》

审核:吴锡平

  转载需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扬州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yangdaguanwei@163.com

图片

 为我扬的“土医生”点赞!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