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挖掘结构性机会:全球电视面板市场2021年总结及2022年展望

群智咨询 群智咨询 2021-12-20 19:09


2021年已进入尾声,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全球LCD TV面板市场动荡加剧:上半年,北美等主要电视消费市场表现持续向好,推动面板需求维持强劲;然而三季度开始,随着海外市场零售表现放缓,TV面板需求迅速降温,影响全年LCD TV面板出货延续下降态势。2022年,市场信心如何重建?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及增长点?均值得我们思考和探寻。

 


出货规模:2022年面板出货数量延续下降趋势



2021,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上半年在疫情红利延续的推动下,品牌面板备货需求强劲,面板出货规模同比增幅明显。而下半年,受到社交隔离逐步解封、需求透支、物流时间和成本高企等因素的影响,叠加面板价格上涨对终端需求的抑制效应,面板市场需求迎来急转弯,影响全年出货规模同比下降。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LCD TV面板出货数量预计为2.6亿片,同比下降2.3%;出货面积1.7亿平方米,同比增加3.7%。


2022,大盘需求微降,但存结构性机会。在疫情红利逐步退却,通胀压力增加以及需求透支等因素影响下,业界普遍对面板市场的预期保持谨慎的态度。


①     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存结构性机会。中国市场需求动能不足;新兴国家如印度等市场,尽管人口红利带来的需求潜力较大,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限制了需求的大幅增长;北美及欧洲市场需求透支严重,低端需求低迷,但中高端需求稳中增长,值得期待。


②     物流塞港及成本问题持续,渠道库存走高风险增加。物流塞港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时效拉长以及成本增加将会持续影响市场。尤其要关注由于北美市场物流L/T拉长带来流动库存增加,恐对明年上半年品牌备货策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③     面板价格回落对品牌备货策略及需求刺激作用将逐渐显现。随着面板价格下探,品牌促销空间增加,刺激终端需求将逐步释放。与此同时,跌价风险下降亦会点燃二线市场对于面板需求的部分热情。只是,价格与需求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究竟能激活多大的需求体量?依然需要谨慎观察。


结合以上分析,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预计出货2.5亿片,同比下降3.1%;预测出货面积接近1.8亿平方米,同比增加4.4%。


图片

图片

 
厂商格局:2021锋芒毕露,2022韬光养晦


2021年,可以预见各面板厂全年营收总业绩相当可观,整体产能同比增长,尽显锋芒。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面板价格迎来拐点,即将到来的2022年,各面板厂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养精蓄锐,厚积薄发,更符合明年厂商的发展旋律。

京东方(BOE),2021年不论出货数量还是出货面积都稳居第一,整体出货数量有望突破6000万片。2022年,G8.5将继续缩减TV面板产能分配,G10.5稳定爬坡并成为TV面板生产的中坚力量,G8.6持续升级作为超大尺寸的孵化来源。由此,2022年BOE尺寸结构更加丰富,各尺寸实力均等,大尺寸竞争优势突出。

TCL华星(CSOT),2021年出货量稳定在4000万片以上,出货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2022年,TV业务力求稳健,积极拓展IT业务,以寻求各应用全面发展。此外,TCL华星在LCD TV领域的产品线相对聚焦 55"&65"&75"等大尺寸产品。

惠科(HKC),产能增幅最大,2021年出货规模接近4,000万片,同比增长31%,超过台厂挤进第三。2022年,惠科亦在积极寻求突破,通过套切方案积极增强55"+大尺寸面板供应,尤其是80"+的供应能力实现跨越增长,产品尺寸更加完整,客户黏性有望进一步增强。

中国台湾厂商方面,差异化布局,寻求潜在增长赛道。台厂在产品布局方面纷纷避开与中国大陆面板厂G10.5产品的直面竞争,更加注重在各自领域发挥产品优势。其中友达(AUO)聚焦高端产品,对于超大尺寸和8K、高刷面板都有积极规划。群创(Innolux)坚定差异化竞争,产品布局相对分散。

韩国厂商方面,LCD 持续收敛,深耕OLED。三星显示(SDC)预计2022年年中将全面关闭LCD产线,集中精力和资源深耕QD-OLED。LG显示(LGD)与三星显示在OLED和LCD方面加强合作,双轨道并行。与此同时,因产能相对有限,LG显示加强了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而与中国品牌的合作份额将受到明显挤压。

图片

图片

 

供需及价格:2022年上半年供需趋于平衡,面板价格有望在二季度止跌回稳


2021年全球LCD TV面板市场供需剧烈波动,上半年,面板需求保持强劲,供应端因半导体材料短缺,面板有效供应受限,面板价格持续上涨,LCD TV面板价格经历了涨幅最大时间最长的上涨周期;下半年,面板需求迅速回落,半导体缺料状况逐渐缓解,加之新线爬坡带来的产能陆续释放,因此供需环境迅速反转走向宽松,面板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2022年上半年,预计供需逐步趋于平衡,面板价格有望在二季度止跌回稳。

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整体需求不容乐观。一季度作为传统备货淡季,品牌备货驱动力较弱;二季度,面板备货需求逐步恢复;下半年在世界杯等体育赛事的拉动下预计需求将有明显好转。

从供应端来看,部分面板厂对既有产线产能的积极扩充将带动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有效供应产能同比增幅明显。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产能面积同比增幅达到8.1%。

综合供应和需求来看,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供需模型测算,2022年一季度供需比为6.4%,维持宽松,预计到二季度供需将逐步趋于平衡。受此供需预期影响,预计LCD TV面板价格一季度依然维持下跌趋势,跌幅显著收窄,二季度价格有望止跌回稳。

图片
 
 
细分赛道:OLED迎加速增长,高刷面板增长潜能大


尽管全球TV面板市场整体需求不容乐观,但部分细分赛道应用仍然值得期待。整体来讲,TV面板技术革新步伐推进缓慢,但其中OLED、高刷、超大尺寸表现相对亮眼。

OLED:供应多元化,三星入局,迎加速增长。

OLED电视具备优异的画质表现,受到高品质消费者的青睐,推动头部品牌积极布局。以LG电子(LGE)和索尼(Sony)为领先代表,同时随着领导品牌三星电子(Samsung)的加入,OLED面板出货来自于需求端的拉力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供应端的支撑力也紧紧跟随,包括LG显示在丰富OLED产品的同时持续扩大产能供应;三星显示 QD Display正式量产标志着OLED TV面板供应由单一供应向多元供应格局转变,对OLED TV面板供应提供了更强保障。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OLED面板出货将突破1,100万片,渗透率将达到4.3%。

高刷(120Hz):迎合消费者娱乐需求,增长潜能大。

近几年随着电竞行业迅速火热,也带动游戏电视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游戏爱好者的选择之一。因此,头部品牌积极推出对应的高刷电视,从而带动高刷面板出货持续增长。以国际品牌三星电子、索尼、LG电子为主导,同时中国品牌包括海信等亦积极布局,驱动着TV面板刷新率由60Hz向120Hz以及更高刷新率升级迭代。同时,在包括OLED、MiniLED等高端产品的带动下,高刷面板需求呈现稳定成长趋势。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120Hz高刷TV面板出货数量将达2,100万片,同比增长61%;预计2022年120Hz高刷面板出货规模将增加至2,700万片规模,同比增加30%,渗透率接近10%。

超大尺寸:供应增加,市场需求被逐步打开

全球电视主要消费区域包括中国和北美市场,对于大尺寸的需求持续增加,带动头部品牌对大尺寸甚至超大尺寸需求维持较高增长。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LCD TV面板平均尺寸为50.4英寸,增幅1.9英寸,为2016年来单年最大增幅。同时,中国面板厂商对于80"+超大尺寸面板供应能力持续增强,尤其是HKC G8.6套切产品的量产,有望带来成本下降的同时,对80"+面板供应形成一定的保障。品牌端尤其以国际品牌布局更为积极,预计未来全球超大尺寸 80"+面板市场需求将被逐步激活,有望迎高增长。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80"+TV 面板出货规模将接近340万片,渗透率1.3%,同比增幅57%;预计2022年全球80"+ TV 面板出货规模将接近500万片,渗透率将达到1.9%,同比增幅42%。
 
图片


写在最后


2021年在高潮和下跌的更迭中走到了尾声,有人欢喜有人忧,几多困扰几多愁。回过头来,我们可以明显的感知到,市场的变化节奏在明显的加快,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超预期事件也不断发生。因此,对于2022年,TV面板环境将会面对怎样的市场风云,面板厂商如何在风云变化中寻求自我突破,实现自我成长,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建议如下:

1、灵活调整,谨慎扩张。2022年,IT应用面板需求恐难以持续增长,需要面板厂更加灵活快速的跟随市场反应调整产能。同时,面对大环境需求不振的预期,谨慎对待产能扩张,降低供应风险升级可能性。

2、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板集中度提升,客户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在加剧震荡市场环境中,应巩固核心客户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适当打破固有的合作壁垒,丰富客户合作群体,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的自我保护策略。

3、提高产品竞争力。不管市场格局怎么变,产品竞争力仍是核心要素。需求强劲抓规模,需求低迷抓产品。挖掘消费者需求,开发符合预期的产品,不仅单纯技术上的升级,同样包括产品体验等维度上的丰富。也许没有立竿见影的销量影响,但厚积而爆发,有竞争力的产品终会获得客户的认可和订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