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大道至简 ,作者竹间老庄
老庄原创作品,探索管理思想。 实践-实务-实战。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链接本公众号)。 联系QQ及邮箱:9820503@qq.com
最近,有些参加过华为“别乱摸”培训的企业高管与我探讨战略制定的话题(BLM:Business Lead Module,业务领先模型),他们对BLM推崇备至,恨不得马上应用于自己的企业,对此我很无奈。
随着菊厂的崛起,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被神化了,好像成为可治百病的万灵神丹。大家好像忘记了,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必须与它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背景及发展阶段相关,尤其是发展阶段,我们不能把成年人适用的方式,应用在儿童阶段,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
大概四五年前,一家上市公司引入了BLM,觉得找华为做咨询不过瘾,特意找到BLM的原生公司——IBM的前高管来帮助他们实施BLM。我和董事长开玩笑:“贵公司的市场洞察明显停留在史前阶段,应用BLM的前提根本不存在,这样拔苗助长真的好吗?”但是基于对IBM和菊厂的崇拜,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折腾了一两年,结果不能说一地鸡毛,说完全没有价值其实是有失公允的,毕竟花钱买了个教训。
结论是,BLM适合成熟阶段的大企业。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成熟”和“大”。
第一是“成熟”。BLM讲究市场洞察,何谓“洞察”,就是深入地分析。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视、观、察三个字的意思是递进的,“视”就是看,“观”除了看外表还要看内在,而“察”就是分析。)你必须对所在的市场有全面的认知,并具备深入的分析能力,才可能用好BLM。对于创新型的市场,外部环境还处于剧烈变动中,BLM是不合适的。
第二是“大”。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也许总的规模不大,但在相应的行业有比较高的市场地位。BLM强调“双差分析”——机会差距和业绩差距,对于规模太小的企业,分析差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差距巨大”,在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强行定义差距,只能叫好高骛远。
那么,企业到底该如何完成战略制定工作呢?考虑到我们主要的客户是中小企业,我就以此展开。
结合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状,我们提出“战略执行管理六步法”。其中前三步承自多位大师的方法论(最主要的三位是彼得·德鲁克、菲利普·科特勒和迈克尔·波特,在此向他们致敬),后三步是我们自己归纳的方法论。
考虑到文章的易读性,这里只是简单展开分析,否则就要写成一本书了。
整个过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思想到行动。
第1步 宏观分析
PEST分析,即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PEST分析,分析的是变化。德鲁克说:“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变化。”如何感知变化,跳大神是没有用的,预测也是不靠谱的,重点是“已经发生的未来”,即需要敏锐感知到变化的发生。其关键动作可以借用苏轼的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说明。不能做鸟,也不能做鸡,鸟在天上飞,鸡在岸上跑,他们都无法即时感知水温的变化。
PEST并不绝对,也可能会有变形。如果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大,我们就可以变化为PESTL(L:Location位置),或者政策影响至关重要,P就是政策(Policy)而非政治(political),如此等等。
PEST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头脑风暴,或称集思广益。可以分为两小步:
宏观影响因素的结构化
即确定宏观影响因素有哪些,以结构化呈现。【所谓结构化,可参阅一本小书《麦肯锡方法》中提到的MECE原则。】
具体影响因素的内容
通过研讨,确定影响趋势的关键因素。这一步骤可先发散再收敛:头脑风暴——合并同类项——重要性排序。
注意以上1、2可能需要反复,即在分析内容的时候可能需要返回调整结构。
第2步 行业分析
针对行业分析,我们用BRAINS这个工具。BRAINS这个词是新的,由我们公司的高新健顾问率先提出来,秉承自迈克尔·波特的“波特五力”和安迪·格鲁夫的“协同力”。BRAINS分析从行业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具体含义是:
Buyers:客户分析
无论从那个角度,客户永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有次我在与某位创始人交流的时候,听他大谈商业模式,但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客户需求是什么,应该体现什么样的客户价值,我直接打断他问:“贵公司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他一时错愕。
Replacers:替代品分析
这是高度风险所在。如果你现在还在制造马鞭,或者胶卷,那除了维持一个极小的“发烧友”服务,大概率只能破产清算。今天的社会,跨界越来越频繁,就拿包装来说,就有金属、玻璃、纸张等多个选项,竞争可能来自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Adversaries:竞争对手分析
基本不用过度解释,其常用的分析工具是SWOT、竞争态势矩阵和蛛网图等,具体内容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Intruders:闯入者分析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个市场如果很赚钱,总会引来无数的“李自成”(闯王——闯入者),可能很快就无利可图。如何避免闯入者,如何应对闯入者的威胁,是战略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
Nets:协同网络分析
协同网络指相互关联,能够形成双赢(多赢),但没有直接竞争的组织之间的关系。上世纪末至本世界初,英特尔与微软就形成了典型的协同网络,被称为Wintel联盟。协同网络是最易忽视的,但却也是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的地方。
看机会而不是问题,找到协同力,就是扩展了机会。最直接的协同网络来自客户相同,但业务不同的公司之间,比如我的一家客户做建筑设计业务,他们的协同网络就包括绿化设计、装修设计的企业,形成协作可以推动各自的业务发展。
Suppliers:供应链分析
现代的竞争不仅是两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中,最主要的就是供应链。好的供应商、渠道合作伙伴都是竞争力的关键。供应链分析最好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解析,以宝洁公司举例,大致的链条是这样的:
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业务有影响。一般来说,最终客户有关键影响,其他的环节,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影响比较直接,通常影响力更大。
第3步 STP市场定位
在经过宏观分析和行业分析之后,就进入到STP环节——市场细分Segment,目标市场Target,市场定位Position。该理论凝聚了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和菲利普·科特勒的贡献(也许还有前人的工作也未可知)。
先说市场细分,它是围绕需求的细分。客户需求总是呈现不同的种类,他们关心的问题也多少有些差异,把相同或相近需求的客户归为一类,有助于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为客户创造价值。
本质上说,市场细分是逻辑上的细分,而不是物理的细分。【这点理解有稍许难度,但我不准备展开了,实在不理解也没有多大关系。】
再说市场定位,它是围绕竞争的定位,本质上就是突出差异化。差异的可能是价格、质量、功能,甚至是外观、包装。如果你的产品与其他供应方没有差异,那就只能陷入“红海”,乃至血流成河了。
我常常说,营销只有两个要素,即需求与竞争。市场细分围绕需求,市场定位围绕竞争,结合这两者,我们就可以确定目标市场。我们当然希望选择需求大、自身竞争优势强的市场区隔,但这两点通常是矛盾的,所以目标市场的选择,最后只能是均衡。
市场定位是宏观与微观的分水岭,定位即确定了自己的位置,这时就可以生成具体的机会,进一步展开微观的工作了。后面的三步就是我们提出的工具了。大师们大多形而上抽象,我们的工作则是形而下去落地。
第4步 O2O
这里O2O的意思不是Online & Offline,而是from Opportunity To Objective(从机会到目标)。STP分析的输出是对应目标市场的机会,而机会需要转化为目标。
在STP输出机会之后,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机会,形成具体的目标。
什么是目标?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目标不是定数,而是方向;不是命令,而是承诺”。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并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正确的目标,它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目标不能靠领导命令,而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承诺。我常常说:“目标是谁的,动力就是谁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很多公司按照目标完成率来考核,结果必然激励下属制定尽量低的目标。【顺便说一下,在我的管理字典里,没有“考核”、“控制”这些词汇。】
在所有的绩效管理工具中,我独钟情于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个人绩效承诺),原因就在于Commitment这个词,承诺不是对手戏,而是个人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很多时候,我们把绩效管理整成了“绩效合约”,从而激发了人性之“恶”。承诺而不是合约,这应该是绩效管理的精神所在。
而好的管理,就是激发人性的善,抑制恶。有人说除恶务尽,这太理想了。《一千零一夜》中有个故事,渔夫撒网捞上来一个瓶子,里面封印的是恶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神,也只能封印恶,而不能去除它。
扯远了,言归正传。
我们的另一位顾问扈志华老师,提出了制定目标的“HEART准则”,其中第一个字母H对应的是High,不嗨的目标是没有意思的,不嗨的人生也没有多少价值,借用周星星的话,“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HEART准则对应了五个词,即:
HEART准则
立意高远 High purpose
评测可靠 Evaluation
发自内心 Aspiration
解构路径 Routing
时不我待 Time-bound
我不准备详细讲解HEART准则,各位可以和通常说的“目标的SMART准则”进行对照,然后自己评。
第5步 ORM
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没有对目标的解构,那就只能称之为空想或口号。曾经有一位创业者,吐沫横飞大谈明年怎么样,后年怎么样……可我问他:“要达到您所称的宏伟愿景,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他居然错愕。后来我不客气地和他说:你这只是口号罢了!
目标需要进行解构,所谓解构,即目标的分解与构造。其方法论就是ORM,意思是:目标Objiectives——路径Routings——里程碑Milestones。
所谓分解,包括分与解。我形容“分”是物理变化,而“解”是化学变化。举个例子,全年销售收入的目标是1000万,把这个数字按季度、月度进行分配(时间维度),或者按销售人员分配(人员维度),这就是目标的“分”,没有改变目标的属性,它是物理变化。而所谓的解就是转化为不同属性的事务,比如我们要签约某重大项目,必须从客户关系、解决方案、商务策略三方面做工作,这就是目标的“解”,它是化学变化。
所谓构造,就是对具体事务进行协同,以确保目标的实现。还以上述某重大项目的签约举例,三方面必须配合进行构造,才能实现签约并保障合同质量的目标。如果客户关系相对薄弱,可能我们就需要在商务上做让步;而如果我们的解决方案优势突出,价格自然可以高一些。
目标的解构,形成了路径,包括相关工作分析和人岗匹配。简单说,就是事与人的结合。想清楚做什么,也要安排好恰当的人,这样才能保障做出成果了。
路径的解析,也需要结构化。但结构化的方法和维度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解析的结果可以通过“战略车轮”来呈现,以某汽车品牌示例如下:
路径中的阶段性节点,就是里程碑。里程碑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触发的,比如按月或周;还有一种是事件触发的,比如产品上市。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事件触发,也需要落实到时间上,只是开始的时候不能精确罢了。
我常常问大家:“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有过很多雄伟的规划,有多少得到实行了呢?”这里我没有说实现目标,只是问做了没有。大多数人的所谓规划,也只是规划而已。没有路径和里程碑,所有的规划、目标都是嘴炮。
第6步 5C
以上的五个步骤都是战略的规划和制定过程,最后他们必须落实到执行上,必须有执行保障的措施。管理学常常说监督、控制,我比较排斥这些词汇,我用的词汇是“执行保障”。
很多的管理者感慨下属没有执行力,为此我还专门进行过反驳,我不认为有一种所谓的“执行力”,它是思维(方法)、能力和努力的函数罢了。执行力,换言之是保障成果的能力,就是应建立起一套执行保障的体系,应用恰当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我提出来的5C,含义是:
Contribution
贡献、成果。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成果输出,这应该成为铁律。没有成果的事情绝对不做。
Central
照相的时候我们总要看谁在C位,就是中心、关键的意思。我们必须做关键、重要的事情,所谓纲举目张是也。
Connect
原意是连接,这里称为对齐,就是协同的意思。对齐有三个方面:内外对齐、上下对齐和左右对齐。成果在外部,在客户那里,所以要与此对齐。上司和下属要对齐,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要对齐。
Check
检查。人们所做的不是你要求的,而是你检查的。没有检查反馈,就无法保障执行效果。
Coach
管理的五项活动之一就是人才发展,必须成为教练。本质上企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发展。
5C的具体管理是通过以下的表格来运行。前三个C指的是内容:有成果、是关键事项、考虑三个对齐。后两个C是执行过程,起到检查和教练的作用。
小结
最后,我谈一下为什么用“战略执行管理”(SEM,Strategy Execute Management)这个词作为标题,而没有采用菊厂的DSTE(开发战略到执行)。
我认为战略与执行是一体的,用“战略到执行”容易让人误解战略和执行是分离的(其实DSTE也强调一体性)。今天的社会,知识工作者成为就业的主体,战略制定与执行保障对应的应是同一群人,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执行的效果。
最后,总结下战略执行管理六步法的输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