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在世界海事领域独一无二的大学。”这是现任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对大连海事大学的评价。
开放发展是海大贯穿始终的办学方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行动加大国际开放与合作力度,海大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单位,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立足国际海事教育发展最前沿,充分发挥涉海专业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促进资源共享、深化互利共赢,积极融入全球海事教育和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在国际舞台发出更强“中国声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助力国家战略 布局海外校区
斯里兰卡校区“DALIAN”
大连海事大学厄瓜多尔校区揭幕仪式
在遥远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太平洋大学瓜亚基尔校区,大连海事大学的第二个海外校区就设在这里。2019年6月8日举行的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大连海事大学与厄瓜多尔太平洋大学正式签署了海外校区建设协议,标志着学校第二个海外校区厄瓜多尔校区项目的全面启动。当年12月9日,大连海事大学厄瓜多尔校区在厄瓜多尔太平洋大学瓜亚基尔校区正式揭幕,开启了向拉丁美洲传播中国海事教育文化的新篇章。早在2018年两校签署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决定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海事领域联合培养,定期交流课程、培训、设施及教学方法等信息,以期促进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航海教育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化办学由来已久,早在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就在大连海事大学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2007年,大连海事大学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简称科伦坡学院)签署的合作协议获得教育部批准,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十余年后的今天,“DALIAN”楼早已成为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校区的地标性建筑,这里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从最初仅有本科专业扩大到本、硕、博三个层次,专业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BA等。迄今,已培养毕业生393人,其中本科生367人、硕士生24人、博士生2人。
如今的大连海事大学,凭借高等航海教育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海事教育合作,探索形成了“中国标准、本土实施”的海事教育合作“海大范式”。学校“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积极形成合作办学、互联互通、覆盖亚非拉美的立体化海事教育合作格局,在教育领域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提升了我国海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站稳国际舞台 发出中国声音
海大教师参加国际海事组织会议
外籍教师与学生在课后交流
国际海事组织实施《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IMSBC)》地区研讨在海大开幕
“只有走上世界舞台,发出权威声音,引领行业发展,才能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友涛说。近年来,作为部属院校,大连海事大学充分发挥涉海专业优势,主动参与海事领域国际组织事务,在法规、技术、人才等方面贡献海大智慧,发出海大声音,助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学校成立了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等机构,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主动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事务,自2016年以来,累计派员出席国际海事组织相关会议约45人次,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主谈代表和咨询专家;代表中国政府提交提案35份,大部分被国际海事组织采纳,写入相关公约修正案和技术指南,或直接纳入国际海事组织战略文件和行动计划。
2016年1月,学校承担的《雷达导航示范课程(操作级)1.07》在IMO 人的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会议上一次性通过,成为新的船舶雷达操作适任教学、培训和评估的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首次独立承担国际海事公约配套标准的修订工作。随后,2018年8月,学校又承担了《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修订工作,并一次性通过IMO审议。2019年9月,学校开发的《固体散装货物安全操作和运输示范课程》在IMO货物与集装箱运输分委会第6次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这是IMO首次开发固体散货的示范课程,也是我国承担的首个IMO全套规则示范课程,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2018年2月,我校专家提出的“提议设立珠江口担杆水道分道通航制及相关措施”和“在担杆水道分道通航制第二警戒区内设立推荐交通流方向”两个提案在IMO 航行、通信与搜救分委会第5次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学校牵头承担船舶能效和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支撑性课题5项,多项提案被采纳为国际公约条款,或被纳入IMO高级别文件,实现了“中国方案”的主导与引领。此外,针对避碰规则修订、智能船舶规范、压载水处理等技术问题,学校均提交了对IMO相关决议产生积极影响的提案。
自2002年起,我校研究团队围绕国际运输法公约草案开展研究工作,至2008年该公约草案,获得通过,正式定名为《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又称《鹿特丹规则》)。2019年起,学校持续跟踪参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第六工作组相关会议,推动学校团队参与研究的《北京草案》通过大会表决成为新的国际公约。
培养高端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来校调研,学校授予林基泽名誉博士学位
目前,大连海事大学与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6所大学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留学生生源国已经达到96个,9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2017年获批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大连研修中心,2018年获批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示范高校;2020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入选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国际学生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2019年,学校全面启动厄瓜多尔校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海事教育共同体。
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争取更多政策和经济支持,经多方争取,获批中国政府交通运输奖学金、高校研究生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中俄人文交流奖学金专项、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等多项政府奖学金项目,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在交通运输领域教学和科研优势,打造高端来华留学项目品牌,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府部门、海事院校、交通企业及海洋法律界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端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在原有的工商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法学、轮机工程四个全英授课硕士项目基础上,新增设了航海科学与工程、海上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全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目前全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已经达到20个,极大拓宽了招生渠道和培养范围,扩大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输出领域。
近年来,随着学校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工作的不断开展,来华留学培养成果逐步显现,累计12名留学生先后荣获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获奖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先后有3名博士留学生受邀参加第一、二届“学在中国”来华留学博士论坛并做学术分享,我校是2019年辽宁省唯一入选高校也是全国唯一有 2 名留学生同时入选高校;1名留学生在2019年辽宁省高校留学生“我与辽宁”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先后有5名留学生受邀参加2020、2021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论坛并发表演讲。海大留学生们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持续通过国内外各类平台为留学中国、学在海大积极发声。
积极参与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相关活动。选拔22名优秀来华留学生代表参加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主办的“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并积极承办“我与中国交通的故事”全国征文活动,共评选出中国青年组、外国青年组一至三等奖获奖作品50篇,制作征文集并通过公众号陆续展示获奖作品。项目被列入中宣部重点项目,分别在CGTN、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报道,项目期间学校留学生代表接受GCTV采访,积极展现留学海大风采和成果。
坚持开放互通 提升国际水平
留学生在实验室学习
舍妮娅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姑娘,2008年,她由俄罗斯国立海事大学选送到大连海事大学攻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同时帮助发展两个大学共同进行的国际教育项目。怀着对中国文化和高等教育的热爱,舍妮娅在中国开始了丰富又扎实的学术之路,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舍妮娅于2016年获得学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并开始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从2015年9月起,舍妮娅在专心学术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她主要从事招生宣传、国际合作与交流、《初级俄语》课程授课及来华留学生学业指导,为加大学校与俄语国家交流合作、提升来华留学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来自非洲刚果共和国的卡尼在海大实现了人生的成长蜕变,从2007年来到中国开始,他就爱上了这块土地和人民,至2018年卡尼用11年的时间在海大完成了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并凭借优异的学术能力和突出表现被学校录取开展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读期间卡尼在多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成为非洲首批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为提升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声,并荣获“2018年度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生”荣誉称号。卡尼怀着对海大的深厚情感,作为大连海事大学首届国际学生联合会主席,多年来一直扎根到学校来华留学宣传拓展、学业指导、校友维护等工作,立志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海大的魅力和中国的故事传递到世界更多的地方。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积极从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吸收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充分发挥其既懂语言文化,又了解工作机制,同时擅长学术研究等优势,为学校与国际相关院校与机构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在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国际化水平,2020年,大连海事大学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休斯顿国际学院正式开始招生,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进行四年制全日制本科教育。这是两所高校进行高等教育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引进休斯顿大学工学院顶尖专业的教学资源,结合大连海事大学涉海类专业优势,以教育开放、学科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导,构建了紧缺型人才培养高地和中国教育管理输出建设高地。
与此同时,大连海事大学扩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生互派计划,探索联合培养新模式,扩大学生海外学习的比例,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胜任力。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人才政策,采用新的人事管理政策,共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采用全球招聘形式,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外籍教师力度。推动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工程,不断拓宽国际高端人才培养渠道。深入推进管理人员境外交流培训工作,拓展国际视野。
开展援外培训 推动多边交流
依托在国际司法、海上交通安全、“一带一路”研究等领域具备的优势教学及科研实力,以及在留学生培养和境外办学方面具备的先进经验和水平,大连海事大学于2017年获批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大连研修中心。研修中心旨在充分发挥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特色优势,为培训基地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人力、场地及智库支持。先后成功举办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安委高级执法研修班、塔吉克斯坦高级干部研修班、白俄罗斯高级干部研修班学员3个上合组织成员国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2018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反恐高级研修班、2019年中吉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研修班、阿富汗社区警务研修班等,共有来自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司法和反恐领域中高级官员125人来华培训。同时,研修中心协助培训基地专家赴学校海外校区开展调研,并在培训基地网站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务实开展与东盟国家海事领域技术培训与交流,获批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项目,举办“互联互通导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管理”高级研修班、“中国—东盟国家海上搜救高级培训班”等高层次培训项目,来自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70余海事领域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在技术交流中增进了我国与东盟国家海事领域高层次人才间的理解和互信。
科技部国际培训项目深入开展,成功申报并举办2017和2018年科技部“人文海洋科技法律国际研修班”项目、国家遥感中心“2018年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共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59名学员来华培训。获批“港口智能化建设与管理国际培训班”项目。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夏令营活动项目,招收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共计83名华侨子女来校参加活动。
开展“海上丝路、和谐之旅”系列实习船出访活动,专用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出访柬埔寨、新加坡、泰国等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国航海文化,促进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我们要让世界想到,全球海事治理有海大声音。海大的校训是‘学汇百川 德济四海’,这其中也蕴含了学校经邦济世、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志向、责任和能力。”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说。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中,作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学府,大连海事大学将继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交通外交战略贡献更多的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
推荐阅读
🔷 重磅 | 交通运输部全面支持大连海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
🔷 “海事”山盟 义结“连理”|七秩弦歌砥砺奋进,理工生日快乐
🔷 百十华诞·献礼 | 《百十海大》校史纪录片燃情上映!
🔷 这就是海大!我在海大等你来
Copyright
© 2014 - 2021 DMU Integrated Media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给海大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