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精品公开课 | 寒假学习打卡

以下文章来源于蔻享学术 ,作者KouShare

蔻享学术 .

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




图片


课程介绍:

中物院研究生院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物院研究生教育面向国家需求的定位,陆续推出多门具有中物院学科特色的精品公开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和科研经验的教授、学科带头人主讲。课程内容充实,强调学科基础的同时,兼顾本领域的新进展,注重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衔接。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开设《高等量子力学》(主讲教师:孙昌璞院士)、《高等统计物理》(主讲教师:郑伟谋研究员)、《高能量密度物理》(主讲教师:朱少平研究员)。欢迎广大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参与互动学习!

图片

扫码查看课程详情

课程1

图片

主讲人:陈宇

陈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量子传感与信息感知研究室副研究员。

  • 2000.09-2004.06,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学学士;
  • 2004.09-2012.06,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学博士;
  • 2012.10-2015.10,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
  • 2015.11-2020.02,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研究员;
  • 2020.3至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理论。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开放系统中的量子多体现象,量子拓扑态,量子临界现象与引力对偶,量子物质的非平衡动力学等等。陈宇的主要发现是空腔中超辐射的费米统计效应,驱动量子混沌系统中的由有效Planck常数驱动的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耗散系统中响应理论,开放系统中拓扑绝缘体边缘态失稳,开放系统中时间反演对称性引起的简并性质(Kramers定理)如何破坏和恢复等等。这些发现刊登在Science, Nature Physics, Phys. Rev. Lett,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Phys.Rev. A, Phys.Rev. B, Phys. Rev. E等期刊上。


课程目录

图片


课程2

图片

主讲人:郑伟谋

郑伟谋,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1977年进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室,1978年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二室,任研究实习员,1992年起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在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包括非线性动力学、生物信息学。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给研究生开课讲《平衡态统计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讲义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本科生量子力学课程,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量子力学基础》。


课程目录

1.本课程为物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是大学统计物理(初等统计物理)课程的后续课程。教学目的是使研究生系统地学习高等统计物理的基础内容,掌握统计力学基本方法。
2.本课程内容共七章,每章约10个学时,着重讲解统计力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方法。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状况,作适当增减和调整。

图片


课程3

图片

主讲人:刘海文

刘海文,于2012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工作至今。主要研究低维超导和拓扑体系中杂质、退相干效应对量子输运性质的影响。


课程目录

《固体理论》课程旨在向研究生讲授固体物理研究中所用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在知识结构方面,本课程希望兼顾传统范式和最新进展:在传统范式方面着重介绍序参量和元激发的相关概念和处理方法;在最新进展方面着重介绍低维/拓扑系统中的新现象及其理论范式。在技术方法方面,本课程强调实用性:希望提供给学生可以上手操作的理论工具,主要包括运动方程法,平均场近似,费曼图方法。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固体物理问题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课程4

图片

主讲人:朱少平

朱少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物院研究生院。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曾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现担任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副总设计师、核科学挑战专题高能量密度科学领域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课程目录

高能量密度物理是研究能量密度高于105 J/cm3或压强高于106大气压条件下,物质结构与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物理学科。2020秋季学期,本课程面向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公开开放。
1. 课程内容:高能量密度系统内粒子间的动量和能量交换、电子和光子的能量传输;高能量密度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
2. 教学目标:体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现有物理理论,了解面对实际问题现有理论存在的不足和限制;
3. 教学要求:理解概念、推导公式、计算数值,将物理概念、数学描述和具体数据连接起来;
4. 需要有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

图片


课程5

图片

主讲人:孙昌璞

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物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领域:量子物理、量子信息、数学物理、复杂系统的统计物理。研究方向:量子测量、黑洞的信息丢失、量子热力学与非平衡量子开系统、生命系统的量子效应、量子传感和可靠性理论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美国ISI经典引文奖(2000),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8),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10次)。培养的研究生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课程目录

本课程为物理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主讲人从事量子力学前沿科学问题研究30余年,已经讲授本课程10次以上。
1. 课程体系:完备自洽,对于熟练掌握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的学生,原则上也可以学懂本课程,并能很快进入相关的研究工作
2.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从典型实例出发,触及量子物理的科学前沿问题;
3. 课程特色:在深入阐释量子力学的思想起源同时强调具体计算和应用。

图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蔻享学术”微信公众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