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难啊,内卷太严重了。
今上午我一个北大的师兄给我发微信,说东大涨了30分。
这个消息我昨晚凌晨就知道了,群里陆续有人通过东大内网查出来了排名。
401分,排名38
364分,排名249
339分,排名470.
而去年是322分排名267.
以下是2021年东南大学微电子考研情况:
校内or院内调剂:
微电子学院今年没收调剂,一志愿生源充足,首次差额复试。
2021年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原定计划招生176人,由于保研名额剩余,最后录取226人。学硕每年计划6人(包含4个推免),统考名额只要2个,由于从2020年开始报考学硕考生不能自动转为专硕,所以学硕很少报,今年学硕第一名326分,第二名313分,爆冷!专硕也是首次实行差额复试,复试差额比在1.2左右。对于微电子学院报考来说,还是尽早报考!
总的来说,2021年最终录取情况为:推免通过244人,推免实际确认录取120人。统考录取学硕2人、一志愿专硕233人,共计录取355人。
昨天把这个消息发给复旦同学看的时候,他们似乎很感同身受,复旦881也很卷,招72个,目前研分网上前72名同学是374分。
复旦卷一部分是这一届学生太厉害,另一部分是因为复旦881的缩招。
复旦的排名相对于东大来说,似乎没有那么可怕,第一原因是报考人数没有东大高;第二是因为复旦专业课较难,没有140+的,但东大辅导班上专业课有147的。
另一个消息是据说浙大今年也很卷,我特意看了一下,根据浙大研究生招生网公布的招生名额:
我们看看微纳电子信息学院的专硕,根据研分网小程序的排名如下:
第27名的分数线接近380.
而微纳的学硕名额只有4个,也很卷,分数线估计也要370+。
而信息学院的微纳与专硕似乎要好一些,其实这两个学院一开始是一起的,后续才分开的。
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因为前年浙大才成立了微纳学院,去年的浙大微纳是比较香的,导致今年就开始卷起来啦。
而浙大去年微纳考研情况如下:
Note:
最低分不包含强军计划+退役大学生计划+骨干计划。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今年情况之后再来看往年情况。先看信电院,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今年出奇招的人少,主要是老师都搬到了微纳电子学院也就是萧山的科创中心,导致今年报考这个方向的学弟学妹们原地炸裂。不过官网出通知380以上是可以调剂的,如果没到线的话大家注意关注工院的官网(PS:微纳没调剂名额了)。
然后电科其他两个方向的话差不多是点击就送分数也不高也就是校线的水平,不过学硕这一块学院也是抠,打死都没有扩招。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同学就幸福多了,电信的扩招了10个。
再看看微纳电子学院,因为今年是第一年对外招生,没人敢报只招4个人的学硕,这也是点击就送,然后专硕的集工也是大力扩招啊,从36变到55,这个数量是相当庞大了,看来今年科创迎来新一波学弟学妹,又得挤一挤了。
总结一下,总的来讲,今年浙大还是大大扩招了,除了刚才上面提及的IC设计学硕,我可以给大家打包票,往后几年浙大微电子只会扩(来自党委书记的说法)。
下面来看一下往年的信息,不过在今年微纳独立出来招生之后,很多格局已经变了,往年集工的参考信息价值就少了很多。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上交上。
上交去年分数线很高,集工为365,还是很严重的差额复试,要不是把一部分的电子通信名额拿过来了给微纳,微纳分数线至少得380+,而且今年上交名额又很少,才26个,而去年是20+37=57个名额,这样就导致报考的人不多,听上交讲师说,今年上交好像没有那么卷。但因为名额少,不清楚最后的分数线是不是也会很高。而上交名额为什么会这么少的原因,据说是上交成立了个新学院,叫感知学院,名额都给这个学院啦。
去年上交考研情况如下:
我们重点看看和我们专业相关的2021年的电子系和微纳系:
而往年微纳是这样的:
微2018年和2019年的集工还招不满,接受调剂,2020年集工开始卷,而2021年名额突然降低,特别把学硕给砍掉了,导致很多人被劝退啦,但分数线依然比较坚挺。
而清华这次同样很卷,首先是专业课大大超纲,根据目前研分网的展示,专业课最高分为110分。
清华的集成电路学院招生名额是59个,而目前排名59的已经达到了323,这还不是最终的数据。去年专业课比今年的要简单一些。但去年专业课也考了噪声以及一些超纲的,大家专业课最高分为120+,总体的专业课平均分就是比去年低了个20分左右,导致很多学生辛辛苦苦学习专业课一年,到最后发现没啥可拉分的,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公共课上。
去年班上的学生学专业课很认真,但发现很多以前考的,考研都没考,似乎都白费努力了。不清楚今年的清华命题组会怎么样。清华专业课不给考纲,操作很骚。导致很多考不上清华的同学调剂也是较困难的。
总而言之,考研越来越难了。大家如果目标很高的话就要做好血拼的努力。但如果只是为了有个学上,可以求稳,可以考一个211或者普通985高校的研究生,读研时候再好好自学即可,不用太在意实验室情况以及导师实力啥的。曲线救国,总比一年又一年担心上岸问题好。
目前国内的状况就是IC概念太火热了,但存在很大的泡沫。首先第一点就是,高校老师明显配比不齐,绝大部分的高校IC设计导师很好,正儿八经的器件老师也是为了发paper,数量也很好。希望可以多多引进高校老师,这样学生也不至于挤破头去考9所示范性微电子院校,也不至于读研的时候没人带,也不至于花很多钱在外面一点点的自学。
第二点就是,国内大型的IC公司太少了,计算机火热,但毕业后大有去处,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字节跳动等。但IC公司虽然说现在招人很难,如果高校一旦数十倍的扩招,招人或许就不难了。希望国内IC公司能好好发展起来,这样教育部就会发现供需极不平衡,会扩大招生名额。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不要太难受,收拾好心情,看看调剂,看看春招机会,坚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