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多小时拿下乌克兰,避免伤害无辜,原来俄方靠的是“精准制导”!

Levin 物联网智库 2022-02-25 18:49
图片

资料来源:物联网智库(iot101)

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


导读

备受关注的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展示了什么叫做“闪电战”。精准制导导弹在尽量少伤及无辜的情况下,快速打击了乌克兰的军事基础设施。现代战争造成的流血与牺牲会越来越少,但科技加持下的战争和武器给人们带来的隐忧却越来越多。
图片
最近两天,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

在经历了昨天一天的“特别军事行动之后”,乌克兰的普通民众已有很多人逃至防空洞或者地铁内进行避难。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表示,在过去的一昼夜中,共有137名乌克兰人死亡,316人受伤。

就在今天早些时候,美国总统拜登还公布了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除对俄罗斯最大银行与国有企业实施制裁外,还将限制俄罗斯用美元、欧元、英镑与日元的交易能力,冻结俄罗斯所有在美国的资产,限制对俄罗斯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措施。
抛开军事不谈,截止到目前,在科技和信息领域,也有很多对于乌克兰和俄罗斯采取的一些最新措施:

  • Meta设立特别运营中心以保障乌克兰网民账号安全
  • 全球最大的黑客组织宣布对俄发起“网络战争”
  • 苹果已在应用商店内删除俄罗斯军事银行相关应用
  • 台积电表示将遵守对俄罗斯的新出口管制规定

图片

在这些满天飞的制裁消息以外,我们关注到了俄方发表的一条讯息:希望乌克兰士兵可以放下武器,这样精确制导的结果就是只打击军事设施,不会伤害无辜的生命。

在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开始了1个多小时之后,乌克兰的海军和空军就被“去军事化”,防空系统大部分被摧毁。而且就在这段时间里,俄罗斯空袭的位置遍布乌克兰全境,精准覆盖了所有的重要军事设施。

这样的结果,可能颠覆了很多人对于印象中战争的认知。在我们的印象中,战争是旷日持久的,会有大量的平民和军人的伤亡,而现代战争的速度之快,打击之精准,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这种“闪电战”结果的背后,某种程度上也是精确制导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打击精度不断提升,精确制导已具备“钻窗”能力

最近几年,制导技术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在光电与射频领域不断研发基于新型材料的传感器,多模复合探测体制成熟度也进一步提升,量子雷达、微波光子雷达、水下探测等新制导技术更是多元化蓬勃发展。世界各国也都在大力发展精确制导相关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打赢高技术战争的主要手段。

据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一直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军事基础设施、防空设施、军用机场和航空部队等,没有对乌克兰城市发动任何导弹或火炮打击,也并未危及平民安全。

根据军事专家的解读,俄方所有精确制导武器都会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包括伊斯坎德尔导弹以及巡航导弹。

图片

这种伊斯坎德尔导弹,曾被称为“俄罗斯王牌”,最大射程接近500公里,打击精度在10米以内。在苏俄时期,常用的飞毛腿战术导弹的误差还在200米,而伊斯坎德尔导弹误差范围这种几十倍的提升,得益于各种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的制导导弹会在发射前将打击目标的信息输入弹头内的计算机当中,机内储有地形图,高度表启动以后,计算机就会开始搜寻其储存的目标数据,同时数字传感器会针对每一个存储的高度进行显示对比,由装在鼻锥部位的光学传感器搜索目标,并与计算机数据进行比较,一旦确定目标位置后,导引头随即将其锁定,并通过控制尾翼将弹头引向目标,达到准确的命中精度。

对于伊斯坎德尔导弹来说,它采用了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影像匹配制导等复合制导方式。其中,影像匹配制导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可以将目标精确到某一栋建筑物,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往往在飞行末端开启这种制导方式,方便精准定位目标,还可以随时修正轨迹,对一些点目标的杀伤极大。

除此之外,俄军还有大量机载精确打击弹药,比如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的防区外导弹等,这些精确打击武器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作战效率,减少附带损伤。

精确制导导弹就和电子设备一样,需要大量的高性能电子零件,尤其是芯片。虽然俄罗斯在精密电子领域比较落后,但目前仍然拥有一定的较高性能工业用芯片战略储备,这些有限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制导导弹的研发当中。

依赖于这些软硬件的实力,俄军的近程弹道导弹和中远程巡航导弹的打击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图片

在俄方展示的太平洋舰队打靶训练视频中,位于日本海的基洛级潜艇发射了1枚“口径”巡航导弹,击中了位于1000公里外的靶标。画面显示,这枚导弹精确击中了靶标,显示了其极高的打击精度,甚至已经具备了“钻窗户”的能力。

虽然这些武器已经有了米级的精准度,但面向的仍然是目标较大的军事设施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对于针对人类自身精准打击的武器而产生的担忧也在与日俱增。

精确制导不伤平民,但有些智能武器却会

在2018年8月,委内瑞拉进行国民卫队建军81周年阅兵式时,马杜罗总统就曾经遭遇过无人机炸弹袭击:正当总统慷慨激昂演讲的时候,一架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携带着炸药,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会场,在半空中突然爆炸。

图片

当总统马杜罗周围的军官在护送他离开现场时,已经竖起了黑色的防弹屏障。同时,数千名列队的士兵四处逃散,所有的这一切都通过现场直播展现在当地人眼中,也由此造就了史上第一次无人机刺杀一国元首的事件。

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越来越智能化的无人机正在不断引发人们的担忧。

早在5年之前,无人机公司StratoEnergytics发布的一个微型无人机武器Stinger,就让发布会的观众都感受到了AI发展所展现的恐怖之处:它只有手掌大小,却自带小型炸弹,能通过搭载的摄像头,识别目标人脸,并迅速予以“爆头”,一击毙命,就像一枚会飞的子弹,能对目标进行360度无死角攻击。

图片

甚至Stinger在出动时能同时18个形成编队行动,当到达目标所在建筑物或其他一些封闭的空间时(汽车、火车、飞机),释放一个Stinger,附着在屏障上,并在墙壁或窗户上打一个洞,然后其他的Stingers可以进入建筑物并找到他们的目标,并精准打击。

这种无人机武器,虽然和俄方使用的制导导弹在大小上有巨大的差异,但给人带来的担忧和恐惧却丝毫没有减少。

在2019年9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两处石油设施遭到18架无人机的袭击,导致沙特每天大约570万桶的原油产量暂停供应,占到了沙特产能的50%,相当于全球5%的石油日消耗量。

除此之外,与无人武器相关的技术也一直发展。例如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BAE)等开发的Taranis“无人作战飞机”(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三星制造的 SGR-A1 哨戒炮等,甚至无人坦克也正在研发中。

写在最后

几年前,以伊隆·马斯克与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苏莱曼牵头的来自26个国家的116名专家正式向联合国发表公开信,呼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制止围绕“智能武器”而展开的军备竞赛。

公开信中谈到:“可致命自动武器可能成为战争带来第三次革命,一旦投入使用,它会以远超我们预料的速度改变战争,使得武装冲突迅速升级到远超以往的规模”

此外,3000多名谷歌员工也曾经向谷歌CEO桑德尔·皮查伊联名上书,反对该公司参与五角大楼的军用人工智能Project Maven项目,避免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机器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帮助美国国防部从图像和视频中提取识别重点对象目标。

早在1942年时,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经在小说中提出过机器三定律:机器不能伤害人、机器要遵守人类发出的任何命令、机器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自我保护

相信当年的阿西莫夫已经预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科技的迅猛发展让这种可能无限地接近真实。

在未来,战争将成为科技之争,战场或许会成为前沿科技集中度最高的地方。

参考资料:
1.打击精度在10米内!俄罗斯对乌克兰能用这些精确打击武器, 环球时报
2.伊斯坎德尔导弹,为什么被称为俄罗斯王牌,有三大独门绝招 ,亮剑君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