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大道至简 ,作者竹间老庄
老庄原创作品,探索管理思想。 实践-实务-实战。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链接本公众号)。 联系QQ及邮箱:9820503@qq.com
前言
在所有的学术理论中,管理学无疑是非常新的,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开始,迄今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一门学科像管理学变化得这么迅速,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所谓的全新理论诞生,并像流行病一般流行起来,常常让管理者一头雾水。
拨开各种管理迷雾,管理到底指的是什么?自从事咨询工作的10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2018年前后,我就针对管理需要学习的知识及实践工作概括为“管理一言谈”:
WE do WORKS for DVD under the RULES by Skills and Tools.(请注意其中大小写的区别。)
“一言谈”不是“一言堂”,管理一言谈也可以说一言谈管理,就是一句话来说明管理。它基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在提出这一框架后,我们与数十家企业合作,帮助他们的管理者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我们称之为ETP管理者开发实战训练营——Exectuive Training Program)。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接收到很多客户的反馈,不乏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很多管理者对ETP高度认可,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期间不断迭代完善,逐步成熟。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有位客户建议我写成一本书,初期我并没有什么动力,我既不需要靠写书来赚钱(其实写书也赚不了什么钱),也不需要靠它来博一个职称或者名声。
可他说:“老庄啊,你不是说要让更多的组织与个人卓有成效吗?”
他引用的是我们公司的使命——让更多的组织与个人卓有成效。这让我无言以对,憋红了脸,许久后只好说:“你赢了。”
但真正写书我发现还是一个挑战,我不想写一本完稿后自己都不想读的书。其实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出版了一本书,但是和我的毕业论文一样,基本可以认为是垃圾,事后连自己都不想看。这也导致后来我对写书这件事情十分排斥。
有同事问我:“什么才叫有价值的书?”我回答:“值得读很多遍的,就是有价值的吧!如果写书,值得再版的才是有价值的,比如德鲁克的书,即使在他离世以后,还会不断再版。”
考虑到本人比较爱读书,总有人会以为我家有一个规模恢弘的书房。其实我只会收藏愿意读多遍的书。不想读第二遍的,要不就干脆不买,要不读后就丢掉。我书房中的书并不多,但90%以上是读过多遍的,甚至10遍以上的也不少,比如德鲁克的几本经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其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至少读过50遍。还有《论语》、《道德经》,更是读了100遍以上吧!
管理是实践,德鲁克这一观点给我触动很大,对我影响深远。检验管理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的成果。我之所以认为“管理一言谈”有价值,也来自于实践的反馈。
学校毕业后,我的工作经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硕士毕业先在华为工作了6年;然后创业8年;最后做咨询工作,迄今已经超过10年了。我常常想,不说刚毕业,就说创业期间,如果有今天的认知,职业生涯会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完全不同。这也是我努力写好这本书,把它奉献给职场同仁的初心。
学习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管理,我们给出的定义是:让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用。学习管理,还需要了解好的管理具有两个特性:第一,好的管理是反人性的,必须克服人的部分天性,这也注定了好的管理者殊不多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二,好的管理必须激发善意,必须导人向善,任何激发恶的举措,都不是好的管理。
尽管现代管理发源于西方,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琢磨之处。书中会引用一些古文中的语句,主要出自《论语》。考虑到语言的环境,翻译成白话文常常没有那个味道,所以大部分时候只提供原文。理解确有困难的,可以自行搜索白话译文。其实我更大的愿望是希望大家也能够熟读论语,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学学历以上的中国人,每年应该至少读一遍论语”。
本书并没有多少新鲜的观点,我也不认为需要多少新论调,太阳底下本没有多少新鲜事。阅读德鲁克的著作近三十年,我总是免不了感慨大师已经说得很清楚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走那些错误的路。后来我明白了,德鲁克先生的著作总体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如何把他的观点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需要毕生的实践,这也是德鲁克强调“管理是实践”的意思吧。
这些年自学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内容,最佩服的还是德鲁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德鲁克等管理大师形而上的思想,与自己在咨询工作中形而下的实践结合起来,带给大家真正具有实操性的一本书,以帮助更多的组织与个人卓有成效!这是本书的定位。
也可以说,本书是为每一位管理者,尤其是新晋管理者而写的。
大道至简
2022年3月于深圳
第1章 管理的挑战
历史上我们所认知的管理,基本是围绕“劳动力”展开的,即就业人员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直到最近五十年,这一现象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类组织中,就业的主体逐步过渡到知识工作者。即使是体力劳动者占多数的行业,真正影响其绩效的还是知识工作者。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一现象都十分明显。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大多也是围绕体力劳动者建立的,面对当下的现实,它们已经不再有效,或至少很大程度上无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做不好管理。试想一下,如果财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做不好会计工作,法律专业毕业的做不了律师,我们将?当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管理挑战: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如何评估他们的绩效?如何激励他们?这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的是加速度,依据历史记载,农业社会发展了几千年,期间生产力尽管也在不断提升,但进步很有限。如果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你会感受汉朝、唐朝、明朝的社会主体——农民,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辈子不过为了吃饱而已。一旦遇到乱世,连果腹也会成为奢望。
而工业社会,以17世纪至20世纪,300多年的时间里生产力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提高。自1950年代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时代),迄今也只有短短的70年,可我们看到世界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前人的想像。
信息社会的发展,尽管基于工业社会的成果,但与之有其明显的差异。期间,知识工作者异军突起,中产阶级不断发展与崛起,工会力量迅速衰落,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这些差异,对信息时代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大多还停留在工业时代。遍观当下组织的管理实践,常常有恍如隔世之感,很多的管理政策和管理举措,与当下的管理现实实在差得太远。
特别是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的学生,按理说应该是专业人员了吧,可他们编制出来的人力资源政策,其产生的效果往往与预期相反。想留住人员的,却常常导致更高的流失率;想激励上进的,却往往让员工更加麻木;想通过绩效考核选拔贤良的,却背道而驰,碌碌无为者得分更高。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假设变了,而大多数的政策,还停留在旧时代。
我们看看组织中各级领导的感慨:
90后新一代员工太难管理了,油盐不进。
我公司(部门)人员的能力太差了,怎么就招不到牛人呢?
为什么我们的员工都不想好,不上劲呢?
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总感觉没什么激励效果。
……
更有甚者,管理者免不了有九斤老太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是鲁迅作品《呐喊·风波》中的人物,其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管理的发展,是基于实践的。我们对工业社会发展的归纳和总结,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非泰勒的“科学管理”莫属。它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发布,距离工业革命的开端已经过去了200多年,甚至已经进入工业时代的尾声。同样的,我们对于信息时代的管理研究,现在还停留在十分稚嫩的阶段,或许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善。正如工业时代管理的重点在于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力问题,信息时代的管理的关键,则是如何发挥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窘境
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理论,把HR工作划分为6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也有分为8大模块、9大模块甚至11大模块的,不一而足。
可是,这样的划分方法容易导致工作的割裂。看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力资源的模块化可能导致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方的理论家们,又整出了所谓HR三支柱:SSC(共享服务中心),COE(领域专家中心)和BP(业务合作伙伴),我都懒得写它们的英文含义,个人觉得基本都是废话。这就如同“价值投资”,如果投资不从价值出发,那从什么出发?人力资源如果不以业务为出发点和归属,那要考量什么?所谓HRBP也一样,就是同义反复。
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工业时代,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从HR常用词汇就可以窥见一斑:控制、考核、淘汰、授权等等。
“控制”这个词的含义,中英文是有很大差异的。英文中的Control,有两层意思,既有控制他人的含义,也有自我调控的意思。中文“控制”只有前者的意思。我常常问:“如果别人说控制你,你是怎样的感受?”相信你不会有好的感受吧!所以,传统管理理论中所言之“控制”,我后来改用“保障”这个词,重要的是保障成果,而不是控制他人。
“考核”这个词,是把具体的工作成果与上司的要求对照进行评判,本质上还是一种控制手段。每个公司都在强调“绩效考核”,可如果你问一个人:在听到要被上司考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总免不了有不被信任的感觉吧。
另外,既然是主管考核下属,总应该比下属更了解工作,更精通工作吧。可是,信息时代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总是面对一种情况,即上司其实并不精通下属的工作,常常比下属外行。因此,我用“评估”这个中性词汇,既可以是上司评估下属,也可以是下属评估上司,以及同事间的相互评估,尤其是自我评估。
而“授权”,更有意思了,“权力”是一个什么东西吗?可以随意搬来挪去,授予他人吗?在我看来,如果这件事是该你做的,就要做好;该你承担的责任,就义不容辞。把自己该做的事情交给别人,这不是“授权”,而是卸责罢了,卸责是不道德的。“授权”的话题,后文我还会深入谈,暂且略过。
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业绩表现不好的员工,我们只能说现有工作的安排,没有匹配他的长处,而不能否认这个人。由此,“淘汰”这个词,最好在人力资源的字典中删除。如果我们请C罗、梅西(著名足球运动员)来下围棋,因为表现不好然后“淘汰”他们,这实在有些滑稽。但现实中,我们常常干这样的事情。
从整体上说,管理背景的最大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已经由工业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这导致了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大幅落后了。正如“科学管理”的诞生,是基于工业时代将近300多年的管理实践,信息时代的发展迄今不过几十年,距离管理成熟还相当遥远,尤其是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让他们的工作富有成效,还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不能抓住老的一套来应对新的形势。
当然,我们也不用过于纠结于词汇本身,我也无意调整所有的管理词汇。比如我甚至不认为“人力资源”这个词汇是恰当的。我们通常认为,资源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把人看成资源并不完全恰当。但这已经约定俗成了,就姑且用之吧。
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自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财富出现了巨大增长,生产力按照年均3-4%的水平提升,100多年间大概提升了100倍。(所谓生产力,指资源转化为成果的能力。)而这些进步,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将知识应用于体力劳动中,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生产力。
在这期间,个人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19世纪以前,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存在,是以家庭方式为主的,但到了20世纪后期,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于组织中,社会发展成为雇员的社会。
进入21世纪,就业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就业大军,是体力劳动者为主,而今天,对大多数组织来说,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从我国高考录取率的逐年提升可以窥见一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具有了大学本科(专科)以上的学历,他们中除了一部分成为技术工人以外,大多数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尤其是很多科技型行业,90%以上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一背景导致过去人力资源的很多前提不再有效,比如:专业化分工、管理者与技术人员的泾渭分明、计划与执行的分离、内行领导外行等等。
当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重点在于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可惜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有效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方法。我们目前学习的管理理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包括工业工程、生产管理、运筹学、组织管理等等,基本都是以体力劳动为对象的。即使是后来流行的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等,大抵上也没有真正从知识工作的本质出发。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就更加问题重生,它把人看成了“资源”,强调“客体性”忽视“主体性”,尤其模块化的划分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割裂。今天我们看到各大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很少是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由此可见一斑。
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劳动者不同,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不仅需要了解工作的内容,还需要清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不清楚工作的意义与目的,他们必然对工作产生疏离感,也必然做不好。
激励力量的变化
有人类历史以来,到19世纪为止,对人类而言最根本的激励力量,其实来自于“恐惧”。害怕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害怕明天的生计出现问题。鲁迅借用《狂人日记》,写出了“吃人”这两个字;我读历史,看到的也是两个字“饥饿”。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饥饿做斗争的辛酸历程,推动朝代变迁的主要力量,就来自于“饥饿”两个字。
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的历史发生了逆转,随着100多年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到今天,除了少数地区因为人祸的原因之外,绝大多数的地区已经摆脱了饥饿的威胁。我曾经开玩笑:“胖子第一次成为鄙视的对象。如果有一种基因叫‘胖’,它也第一次成为了坏基因的代表。”
随着就业人口逐步过渡到以知识工作者为主,对他们的激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都不是在恐惧的驱使下工作,“恐惧”作为一种激励力量,已经基本丧失了作用。而且,恐惧与知识工作的特性不相容,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恐惧会抑制学习,激励会促进学习,在与知识工作相关的事务中,恐惧只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激励力量,它是什么?
持续学习的要求
过去,我们对大多数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是稳定的,即使有变化,这种变化也不会太大。而今天,我们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是在学校或职业生涯早期所学习和掌握的?特别是新兴行业,20年前甚至10年前可能都是不存在的,比如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AI)等等。
所以,指望在学生阶段完成所有的学习,显然是做不到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感觉走入了误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平均参加工作年龄越来越大,同时学习内容距离真实需要却越来越远。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吗?那是手段而已。我们接受教育,是希望通过教育得以掌握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产生成果,无论是有形的成果(物质成果)还是无形的成果(精神成果)。但现在我们越走越远了,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博士吗?
我们在学校所学,和工作中的需要,总是有很大距离的,这没有办法,毕竟实践领先于知识,总是走在知识的前头。而要让人们学以致用,就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学校的时间太长,其实不利于人的成长。
学校教育,总是以“学科”为中心,这类似于企业的“以产品为中心”,强调的是“我”。它必须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或者叫“以成果为中心”),学科只是工具,我们需要不同的工具来完成工作,但不代表我们需要以工具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工作中学习,这就是继续教育。未来,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前者的比例一定会加大,甚至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模式。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这些年,有些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找到我,希望转型做咨询。可每次我都发现,他们真正想的,仅仅是把过去的经验得以应用而已。可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依靠过去的知识怎么够呢?不能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人,终究会在发展的大潮中落伍。我们招聘咨询顾问,不怎么在乎应聘者的学历,关键条件只有两个:一是价值观,咨询顾问必须有帮助人提升,追求卓有成效的情怀;二是学习力,必须有持续学习的习惯。
当然,也有人说,不断学习是不是太痛苦了?我的一位任大学教授的同学就说:“哪里有什么快乐学习,学习的过程当然痛苦,但是学习的结果可能让人快乐,因为那时候可能有你想要的收获。”还有人说:“只有痛苦,才能彻悟。”可我不这么看。韩愈在《古今贤文·劝学篇》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百年来更是为大家所传颂。我非常赞同韩退之先生的前一句,但并不认同后一句中的“苦”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像没有多少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悦”。而打牌、打球、游戏,很多人能够体会到其中实实在在的快乐。但在不喜欢打牌的人看来,打一通宵的麻将实在太辛苦了;在不喜欢打球的人来看,球场飞奔、大汗淋漓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是能够和孔子一样,体会到其中乐趣的人太少了。我们的教育大抵如此,总是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努力就是痛苦的过程。
妹妹有次和我讨论孩子的教育,说到一件趣事,她让刚上小学的女儿去看书学习,小丫头说:“妈妈你自己咋不学习,我学的东西,你都不会呢。”
妹妹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这件事情,我于是问她:“那你咋回答呢?”
“告诉她现在吃苦,长大后就有本领,就会很厉害。”她回答说。
“爸爸妈妈过去也是这么说的。”
每一个父母大约都是这样,希望孩子努力学习,但却又认为学习是“苦”。而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苦,尤其是长期的苦,坚持起来自然十分困难。为人父母的,大部分人认为学习是痛苦,因此自己就很难做到“言传身教”。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孩子看见我在努力工作,他就会认真读书和学习;如果孩子经常看到我在跑步,他也会坚持锻炼身体;如果看到我在看电视玩游戏,他就会掏出手机、IPAD。
小时候我家隔壁的家庭主妇沉迷赌博,甚至因而被劳动教养。有次看到她在追打刚成年的儿子,一边追打一边大声叫喊:“叫你打麻将!叫你晚上不回家!”他儿子回她:“你不也打麻将嘛!”她气不过,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子:“老子做强盗,也不许儿子当小偷!”很显然她十分清楚赌博的危害,但控制不了自己,这样的教育成果可想而知。西方有一句谚语:三代造就一个贵族。如果仅仅孩子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又何须三代呢?
通过阅读,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有了答案;通过写作,一个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通过讲授,让听者恍然大悟。这时,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悦”,也一定能够体会到,本质上学习是一种快乐。而过于关注学习的结果,比如升学、升职或加薪,就看不到努力过程中的景色,一旦到达我们所谓的目标,学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今天,我们看到大学生的状况,大抵如此,父母们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情况,“考个好大学”成为最高、终极追求,媒体不断报导的高中毕业生“焚书”现象,原因即此。
一个坚持长跑的人,一定在其中找到了快乐;一个坚持慈善的人,一定在其中体会到了乐趣;一个坚持学习的人,也一定在其中感悟到“悦”。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没有快乐的学习是很难长期坚持的。而教育的核心,我认为是引导教育的对象找到其中的乐趣。唯有如此,自动自发才会成为可能。同样的,教育者自身应首先找到其中的快乐,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言传身教。这里的教育者,不仅指老师或家长,也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官员和管理者。
我常常说:“水平差不可怕,怕的是不学习不进步,怕的是学习进步不能坚持。”有很多客户,常常和我说起这句话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重新树立了他们的信心,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持续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座右铭。
过去,我们常常鄙视一种现象——外行领导内行,并以此作为嘲笑领导的理由。可是,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即使再能干的领导、老板或管理者,也只能熟悉下属的部分工作,即使是这“部分”工作,常常也没有下属精通。德鲁克说:“知识工作者必须比老板更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一文不值。”这就给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外行如何领导内行?
马云说:“因为我不懂技术,公司技术才最好。”确实啊,双11那么大的流量(大约在全世界范围也是首屈一指),阿里巴巴都能够支撑住,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而有些网站,流量小很多,却每每促销时就崩溃。
“不懂技术,所以我们对技术尊重;不懂技术,所以我们没法吵架。如果我很懂技术,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就会很悲催,我三天两头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因为我不懂,我才会好奇敬仰地看着他们说就应该这么做。事实上也是这样,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在中国能够发展成这样,在全世界发展成这个样子,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懂。这个不是笑话。”马云进一步解释。
管理者需要对成果负责,重要的不是自己会不会亲手做,而是能够带领团队达到目标,取得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计划和实施中的组织,整合各项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激励团队成员,并通过绩效进行牵引,这才是管理者的任务。至于自身是外行还是内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马云说自己不懂技术,但他一定明白如何做好计划和组织工作,一定明白如何激励知识工作者。领导是否是内行不重要,当然也非完全如马云所云,不懂才最好。内行也不见得就会对下属指手画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领导并不一定要成为专家。
外行领导内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常态。这对每一位领导(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有效的管理上来。同时,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需要明白:你必须比上司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这才是你的价值所在。嘲笑老板“外行”,恰恰说明你自己没有搞明白社会的变化,没能与时代同行,或者更直接地说,你落伍了。
整体上看,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知识工作者成为就业的主体,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我们必须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调整我们的管理政策、举措,并在实践中发展。用哲学的语言说,这是“扬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