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CC 2022特别篇 第四场
4月29日上午,博士创『芯』说第十八期——【ISSCC 2022 特别篇】的第四场在线上与大家见面。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朱益宏博士受邀作题为“可重构后量子密码芯片设计”的报告。报告由腾讯会议与蔻享学术平台同时直播。在问答环节,主讲嘉宾与线上的老师同学们针对“硬件可重构加密算法切换”、“芯片能量效率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为丰富学习渠道,扩展学习深度与维度,朱益宏博士应邀为本期报告作文字版详细评述,并于文末附上精彩问答集锦、博士推荐阅读与报告视频回放。让我们通过文字与视频,与朱益宏博士一起重温第十八期的精彩报告吧!
[1] Y. Zhu et al., "A 28nm 48KOPS 3.4µJ/Op Agile Crypto-Processor for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on Multi-Mathematical Problems,"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 2022, pp. 514-516,doi: 10.1109/ISSCC42614.2022.9731783.
[2] Y. Zhu et al., "LWRpro: An Energy-Efficient Configurable Crypto-Processor for Module-LWR,"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vol. 68, no. 3, pp. 1146-1159, March 2021, doi: 10.1109/TCSI.2020.3048395.
[3] U. Banerjee, A. Pathak and A. P. Chandrakasan, "2.3 An Energy-Efficient Configurable Lattice Cryptography Processor for the Quantum-Secure Internet of Things,"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 (ISSCC), 2019, pp. 46-48, doi: 10.1109/ISSCC.2019.8662528.
Q1. PQC在22年、23年就要标准化了,在已经快要标准化的情况下,科研方面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A1.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标准化过程在不断往后延迟,比如原计划到今年3月底公布的第四轮标准化的结果到现在也没公布,所以我觉得标准化还有一定的路程要走。另外,不同后量子密码算法面向不同场景应用的硬件实现及抗侧信道攻击研究都是可以值得去更多思考的方向;另外同时兼容经典公钥密码与后量子密码的密码的敏捷性要求是密码硬件很重要的属性,因此在芯片架构及电路设计优化上需要取得一定的突破。
Q2. 您提到的硬件可重构指的是它可以在不同加密算法之间切换,请问具体它是如何实现切换的?是由类似软件指令的方式去控制它吗?
A2. 是的,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中就有一部分来负责这个工作,它可以被称为指令或者配置信息,可以实现对加密算法的映射。如果要在不同加密算法之间切换的话,我们就需要重新去下载一次这个配置信息,把原来的配置信息覆盖掉,从而切换到新的加密算法上,所以我们目前还不支持运行时直接切换。
Q3. 这里的运算都是整型的吗?有没有浮点运算?
A3. 是的,我们的工作支持的6种加密算法都是基于整型的。实际上,大部分PQC算法都是基于整型的,当然,学术上也有过一些工作讨论了基于浮点型的PQC,但这些基于浮点型的PQC比较小众,在实际的部署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标准化的时候可能会考虑这一点。
Q4. 请问具体应该如何提高芯片能量效率的?
A4. 一个是采取了一些向量化的并行措施,把很多原来由CPU进行的标量运算拿出来,从而提高一部分能量效率;再者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关于任务算子的优化,这样是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操作的,也可以提高一部分能量效率。